6月21、22两日,新华社连续两天刊文报道黄骅,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新华社记者的镜头呢?
第一篇报道 《河北黄骅:冬枣夏管保增收》
6月21日,黄骅市滕庄子乡朱里口村村民在管理大棚冬枣。
近日,随着河北省黄骅市大棚冬枣进入疏果期,当地果农抢抓农时开展果园管理,确保增产增收。据介绍,河北省黄骅市是“中国冬枣之乡”,目前冬枣种植面积达15万亩,年产值近10亿元。
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
第二篇报道 《河北黄骅:“四好农村路”惠民利民》
6月21日,在黄骅市黄骅镇东常庄村,乘公交外出回村的村民张连志(右)竖起大拇指说:“现在我们这里的路好,通了公交,出行方便。”
近年来,河北省黄骅市政府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,构筑出村村通公路的城乡全覆盖公路网,并购买了1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投放在城乡之间运行,让广大群众实现“出门走油路,抬脚上公交”,享受“四好农村路”带来的便利和实惠。
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